最新文章

顯示具有 手癢亂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手癢亂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法式寬鏟與美式寬鏟

做皮件一開始多半是想學會基本的技法,而後就開始喜歡嘗試做不同種類的作品,搞懂各個種類皮件的構成原理,進而自己發想要怎麼打造出自己想做出來的作品,一般而言,高價的工具和普通價格的工具其實對經歷到這個階段之前的皮友而言,差異並不大,無需在一開始就布蘭查德、岩田屋什麼的,在對工具的保養和修整經驗還不夠時,甚至有可能會造成許多遺憾,例如沒經歷過摔斷斬齒的前輩應該不多吧?摔斷過一次斬齒,我想日後對所有的斬具保護會用心許多。

而到了下一個階段,就是會想往精緻化的方向前進,這時,才是考慮手邊的各種工具是否能達到精緻要求的時候。要達到製作出精緻皮件的工具要求有二,第一是提昇所使用工具的實用度、耐用度、精準度,第二是增加工具的種類和數量以達到盡量「完備」的程度。此時,可以考慮高價位的工具,想要展風神,還可以入手名牌貨,像前面提到眾所皆知的岩田屋、布蘭查德等,或是走品質精良但品牌相對低調的路線,如日內屋、ひうちや燧商店的產品就很不錯(其實這兩者也已經慢慢在台灣開啟了知名度了),阿共出的AMY ROCK、中正線也很讚,不輸名牌貨(品質和價格都不輸就是了,甚至更貴!)。

而提到工具的完備,以下是業配文,不喜歡業配文的,可以別看,但我絕少寫業配文,這回真的是用到好東西才肯寫的內容,大家參考參考便是。

有一個工具挺實用,叫「寬鏟」,有時我們所用的皮料較厚,想將縫線的部份處理得較精緻且縫製省力,或是想做出邊緣起鼓的效果,乃至於摺疊處的平整等要求時,會用削薄的技法,可是削薄技術較難掌握,一不小心就容易削過頭,或是削不平均,這時寬鏟就是一個很好的輔助工具,而寬鏟除了寬度的尺寸不同外,還有法式與美式之分,其差異在於鏟身的厚度、鏟尖的處理與脖子的彎折角度不同,法式寬鏟的脖子彎折角度比較平緩,美式轉折較大;法式鏟身較薄,美式較厚;法式寬鏟的鏟尖較銳(日製的改成圓的),美式較鈍。

法式寬鏟(品牌:Barry King)

美式寬鏟(品牌:Ron's)

最近協和皮藝打造了一套美式寬鏟,令我驚艷,各尺寸角度應是參考美國Ron’s Round Edge Edgers 規格製作,首先是鋼材的選擇上乘,圖中可以觀察到我之前用的他牌法式寬鏟的鏟刃,在一段時間的使用與打磨之後,已經磨損嚴重,主要就是因為我之前用的寬鏟應是模鑄的鋼條直接打磨而成,若要磨平鏟刃,挺擔心鋼材受不了,而協和的美式寬鏟是用鍛材去車床出來的,在硬度和彈性上就與鑄材有了差異,可鏟的長度也拉長許多,耗損不大,不必太頻繁的盪刃仍能保持一定的鋒利。


協和美式寬鏟,鍛材製作,車床痕跡明顯,硬度、彈性皆佳

他牌寬鏟,採用鑄材製作,鏟刃容易磨損嚴重

左1:協和美式寬鏟
右2、3:他牌法式寬鏟


鏟尖的部分,法式寬鏟的尖銳有時會一不小心刺進過深,勾到皮料,或刺破皮料,甚至傷到手,協和美式寬鏟的鏟尖角度很不錯,推起來順暢,不勾、不刺皮料,即使刺到手,也不會受傷,比起Ron’s的寬鏟尖而言,雖少了RON’s的反向斜角,但仍絲毫不遜色,放心的推鏟過程也相對的能鏟出厚度平均的效果,非常難得。




協和美式寬鏟,鏟尖不傷皮、手




他牌法式寬鏟,鏟尖過尖,一不小心扎手下場就很恐怖

接下來,讓我甘心寫這篇業配文的原因,在於協和這支美式寬鏟一個讓我嘖嘖稱奇的能力,就是「硬皮OK,軟皮也OK!」,這就不簡單了,寬鏟用在硬挺些的皮料,例如雕刻皮、油蠟皮上好用,沒什麼特別,可是同一支鏟能用在軟趴趴的鉻韖皮甚至羊皮上都能有不錯的表現,這就難得了,比Ron’s的還厲害:



硬挺的植韖,鏟起來厚度均勻,斜削效果、段削效果皆佳




軟軟的鉻韖一樣鏟了就起,令人不由得比讚



Ron’s的寬鏟動輒一支三、四千新台票,都可以買一整組的岩田屋還有找,總體來說,協和這支寬鏟的價格雖然還未定,但據老闆透漏的預估價格而言(千元有找,而且是找鈔票),性價比是極高的!量產日期應就在近期(九月左右),在此用力推薦,真心不騙!有興趣的請自己去協和向老闆詢問吧!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如何接縫線

我在縫皮件時有個壞習慣,就是用手縫台(也就是所謂的「馬」)時,線都裁得很長,想說反正夾在那兒縫,不太會打結,能一次縫到底、不必接線最方便。可是這我講了,是個壞習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要知道,手縫線是幾股捻在一起的,每次穿過縫孔時,都在磨損,越磨當然線越細、越脆弱,所以一般都不宜用太長,適宜的長度約是150~170公分左右,也就是約兩臂張開的長度範圍,這也是磨損的容忍值,並且縫合上也方便。

可是問題來了,這樣的線長,扣掉了前後讓給針轉圜所需求的長度,實際能縫合的長度很短,大約在40公分上下而已,如果要縫個長邊,勢必不夠,這時就必須一段一段的接線了。

怎麼接呢?當然不是拿新的線和舊的線尾巴打結接起來繼續縫啦!而是將縫的位置交疊一下,讓縫線的部分能接續下去。

首先,我們把不夠長的線尾巴固定在邊上(打個結就好了,不要太用力,以免在邊上留下個勒痕)


接著,我們拿新的線段,退後兩孔起針開始縫:



一路縫下來,也就是和原來舊的線段重疊兩孔:



縫過去之後,建議多縫幾孔(大約五、六孔為佳),我是為了拍照片方便,所以只縫過三孔就進行下一個動作,下一步是把那個固定的結給挑開:


結挑開後,剪到線的根部:


用針尖挑一點點的白膠,點在線頭上,基本上就完成了接線的步驟,簡單吧?!這也是為什麼我說最好多縫幾個孔之後再進行這個步驟,離遠一點,比較不會不小心碰到未乾的白膠喔:


以上,接縫線的好習慣。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貼裡皮的方法

今天來談談貼裡皮的方法。

我們做植韖革的皮件,一般對內面的部分是以用CMC或肉面處理劑打磨到平滑的方式處理,但習慣於使用一般市售皮件製品的朋友對這種狀態似乎總覺得粗糙了點,其實這是植韖革皮件的特色之一,主要因為植韖革皮件本身用的皮料就比較厚、重並且挺硬一點點,如果加上內裡或貼內裡皮,對增加硬挺度的功效不大,也會因此而增加重量,所以一般就不做內裡或貼內裡皮了。

但是,總會有人不喜歡這樣的觸感或是覺得這樣處理的程度成品不精緻,仍舊想要做內裡或是貼內裡皮,那當然也可以,而精緻度也相對的會比較高,內裡的部份我們暫時不討論,今天,我們來學學如何貼內裡皮。

內裡皮因為是「內裡」,所以「一般而言」我們不會用太高級的皮料來做內裡,常用的內裡皮是「豬裡皮」,也就是豬的榔皮,一支豬應該可以削下好幾層的的豬裡皮,所以價格也非常的便宜,顏色選擇也很多,幾乎要什麼色有什麼色,方便配合你製作的皮件顏色。除了豬榔皮外,鉻韖的豬頭層皮也不錯,面比較光滑,不那麼好找就是了。當然,你想用小羊皮、牛小皮當內裡也沒人有意見,只要你口袋夠深就行了。

貼裡皮的方法不只一種,有漸進式的貼法,就是主皮全上膠,然後裡皮上一部分膠,貼上去後沒問題了,再上一部分膠,一段一段的慢慢貼合,這種作法比較保險,但是要花很久的時間,通常是大面積的時候才會使用。

我的方式比較懶,但是我個人覺得還蠻省時省力的,介紹給大家,而如果你技術高超,那就不要理我,直接貼.....但悲劇時別找我....

我今天要貼的是豬裡皮。首先,我們把主要的皮準備好,裡皮的部份則要比主要的皮小一點,大約是距離主要皮的邊緣小個2mm,然後,把這個部件的版型準備好,強力膠、上膠板不要忘了,如果有滾輪的話最好,沒有也沒關係。

主要的皮是下面那塊,上面的豬裡皮比主要皮要小一點點

版型也準備好

先將主要皮和豬裡皮上膠,豬裡皮有兩個面,有一面比較醜、一面漂亮點,觸感也好點,當然把醜面拿來上膠嘍。上膠時從中間先上,到了四邊邊緣時,用上膠板小心的將膠推到邊緣,小心別沾到了另一面。膠不要必塗太厚,薄薄一層,均勻即可。




上好膠後,去休息、洗澡、吃宵夜看寶傑,因為我們要等膠乾才能貼合,不要心急,就讓他乾。
膠有沒有乾,除了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背碰觸,記得,要乾才可以喔!不要要乾不乾的還有黏感就急著貼合,再說一次,要乾!!乾!!!


等膠乾了,可以開始貼合,首先,把主要皮放好,在上面放上準備好的版型,放的時候,錯開一下,把角角露出來,因為膠已經乾了,所以不必擔心版型被黏在上面。


把裡皮輕輕的蓋在上面,因為底下主要皮的角角有露出來,所以很好喬位置,對好位置之後,把左上的角角部分按實,其他角角先不按實,因為版型也有厚度,我們只要先固定一個角就好了。


慢慢的將版型抽出,一階段一階段的把裡皮按實、抽版型、按實、抽版型,這時就會知道,先按左上角的用意,如果你是慣用左手的人,那就反向,先按實右上角,對你的手勢會比較順。



他搭!輕鬆貼好!

貼好後,用滾輪滾一下,把裡面可能的氣泡壓出來,也讓裡皮服貼,如果沒有滾輪,就用厚一點的精裝書本蓋在上面壓一壓也行。


好啦~貼裡皮是不是很簡單啊,要貼整齊其實沒想像的困難喔!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染色和變色

今天,我們討論一下染色和自然變色的話題。

在此介紹酒精基底染料的染色過程,這塊皮約4才半,為了到時作品的顏色均勻程度,所以我選擇在裁切前一次染過,比較不會有裁切好的皮料個別染色時產生的色差問題。首先,染色前,皮料要從皮面刷上清水,讓它濕到全透,不要偷懶的從肉面上水想加速濕透的速度,因為這樣你不會知道皮的「心」到底濕透了沒。

乾的皮料

從皮面均勻的刷上清水

刷到濕透到肉面去喔


注意水杯的狀況,基本上,水杯裡少了多少水,那你就差不多該調多少染料

大面積的皮料,水和染料的比例可以調1:1,甚至水多一點點都行,調好後,開始均勻的刷上皮面

交錯的將染料刷上

橫向、直向、斜向、交錯的將染料均勻刷上,沾一次染料刷一條,不要來回刷,耐心的刷到沒有縫隙

刷到沒縫隙後,換掉底下已經吸不進多餘水份的報紙,利用毛細現象,以皮內的水份將染料「拉」進皮裡

等染過的皮靜置到九成乾時,上牛腳油,補充皮革內被酒精揮發掉的油脂,這段時間會把多餘的、無法吸收的染料擦去不少

等牛腳油九成乾時,上保養油,保養油上了之後還要等四五個小時,到保養油大部分的油脂部分被皮吸收進去,然後這時才把保養油留在表面的臘質推到亮的,這時這個過程幾乎會把剩下一點點會褪的顏色都擦起來,以後按照正常的保養程序去做皮面保養,幾次之後,基本上就不會再褪色了。


處理好的皮料


如果要染的皮料是已經裁切完成的小面積時,那染料稀釋時不要加太多水,稀釋的目的主要在於不要讓染料「太利」,因為我們用的是酒精性的染料,不經稀釋直接上的話,會讓皮裡的水份和油脂跟著酒精揮發太快,皮就會容易「被咬下去」。

染色時,如果是冷色,要一層一層染,不求一次到位,染上去,乾了,再打溼,再染,例如藍色,慢慢染,一開始會偏綠,多染幾次才會變成藍色,不要急。而暖色就比較容易了,例如黃色、紅色一類的,基本上一回工就可以成功。中間色則看是中間偏暖還是中間偏冷,例如茶色是中間偏暖,基本上,一次工就可以,而紫色就是中間偏冷,則需要多染幾層才行。

如果染後出現刷痕,那就是太心急了(還沒染好啦),上課時我的示範因為時間的關係,加上染的是小塊的皮,所以用的時間很短,如果是染大面積的皮,記得要有耐心,慢慢上,上到均勻。如果是一塊塊顏色不均勻像雲朵狀,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比較可能,就是皮料在染色前,皮面有些地方被「摩挲」過,或是被稍稍壓了一下,讓皮面上殘存的油脂被推開來,形成了像上過保養油一樣的情形,讓那塊(或那幾塊)區域吸收染料的能力比其他的部分降低了些,造成染色不均勻。二是皮的濕透程度不均勻,第三是皮本身的纖維或厚度不均勻,不過皮的濕透程度關係比較大,一定要從皮面刷水進去,刷到平均濕透皮的底層去,刷子上的染料也要均勻,不要沾一次刷好幾道,也不要來回刷,沾一次、刷一道,刷過去、沾染料、同方向刷下一道,刷完橫向刷直向,一次次的讓他均勻到看不見刷痕,耐心是很重要的。

浸染


如果要做出整張皮都有顏色,就是連肉面都有顏色的那種感覺,那我們就要用浸泡的方式了,這種方式的顏色掌控比較困難,通常是要染出飽和度較高的顏色時使用,但是容器很重要,如果容器底部有起伏,染出來的皮就會因為容器的影響產生一些痕跡。

自然變色


我們做原色的皮件,有些人會覺得顏色太淡了些,雖然用久了,顏色自然就會變深,那是因為陽光、空氣、水讓皮革產生的變化,但是像張兄那樣有點等不及的,就會想能不能較快速的讓皮色變深,怎麼做呢?當然用染的可以達到目的,但皮革的硬度會增加。另外,有一種說法是可以上牛腳油來達到目的,每上一次,顏色就會深一點,而牛腳油要上到顏色呈現「舊感」的話,又要花很長的時間一次次的上油、等待、上油、等待.....為什麼呢?因為牛腳油不是重點,重點是日曬,而日曬會讓皮裡的油脂快速流失,所以上牛腳油來保持皮革的油脂含量,其實最棒的,還是「人油」,多使用、多摩挲,自然色澤會變得很漂亮,而要「快速」做出深色感,有個很鳥的方法,就是用「凡士林」當保養油用,可是日後自然變色的程度不優,是一些皮件製作者為了「賣相」出的奧步,偷偷在此公開一下這種江湖招。

其他染色方式

染色還有臘染、皮雕後的油染、用噴桶噴灑染料、表層的上色等等方法,效果都不同,以後有機會再進行介紹吧。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菱斬、法斬、菱鉗、手壓台

談談幾個工具的問題和評比。


菱斬和法斬


一般來說,我們是用「菱斬」來打縫線孔,一樣,有日製的、台製的和阿共製的等等,台製的菱斬在形狀上基本是拿日製菱斬去灌模出來的,鑄鐵材質,耐用度差,比較「脆」,在不當的施力敲下時去彎齒的情況少,斷齒、鈍齒(斬尖尖缺角或歪掉)的情況多,日製的菱斬,在硬度、強度、尖銳度上的確....有他的價值,但是真的有夠貴,而在台灣常見的日製的菱斬(Craft和ELLE牌)因為斬齒比較粗,所以打出來的縫孔比較大,「看」起來比較「傻」一點,如果打斬的縫線位離皮革邊緣太近時,也比較容易讓皮革邊緣出現一凸一凸狀的波浪變形,而在台灣有名但較不常見的日製菱斬有岩田屋,日內屋(其實這個是俗稱,稍微認識一點的,稱之為「燧商店」,但仍是俗稱,人家真正的名字是「ひうちや燧商店」),那個不是「貴」,是「很貴」,但是貴的東西有貴的道理,打出來的孔的確漂亮,拔斬子也輕鬆些(但是要自己會先把斬尖斬刃「盪」過,否則拿到斬子直接就用,還是會覺得不太滑溜的)。

台灣製造的通用型斬子就不放圖了,形狀見第一圖,因是翻模,所以會稍微粗糙一點點就是,但最近也好不少了,而台灣製造的手工打造斬之中,出了名厲害的,也許是我孤陋寡聞,個人認為「義揚斬」還是名列前茅,斬尖斬刃之鋒利無與倫比,硬度彈性適中但是斬孔較平,較大,斬孔形狀為橄欖型,但角度很不橄欖斬,縫線的線跡會很平,缺乏波浪狀的表現,不過,基本上義揚斬除了接續打斬要抓最後一孔的斬孔時很容易準確,更難得的,義揚斬是可以「單手操作」的斬子!!什麼是「單手操作的斬子」?就是拔斬子時不需要另一支手輔助按住皮面,斬刃不會被皮咬住,可以直接拔起,嚇人了吧?!比日製手工菱斬還滑順數倍!這是我給予高度評價的原因,可惜,已經停產,現在要買,只能靠緣份和撒嬌的功力了。

日本手工斬和台灣手工斬的斬距是用一寸之內有幾個斬齒來計算的,所以不是很工整,有的一寸算3cm,有的算3.3cm,斬刃刃面大一點、小一點也都會造成孔距的差異,所以用手工斬要有心理準備,如果沒有品牌忠誠度,那會花很多~很多錢.....

阿共製的通用型菱斬在質量上近幾年來有著長足的進步,形狀比較薄、斬齒較細,金屬強度、韌性也不錯,斬尖鈍齒的情況比台製的少,但是因為齒細,所以也容易在不當的施力、錯誤的敲打方式下出現彎齒的情況,不過價格便宜,當耗材來使用都不心疼。

不過阿共打造出來的手工菱斬,那可就厲害了!不管形狀、鋼材、表面細緻度、斬尖斬刃鋒利度和角度,都「非常『迎合』使用者需求」,也就是你想要什麼,他們就怎麼做,要什麼尺寸就幫你做什麼尺寸、要什麼斬距就做什麼斬距、要什麼角度就幫你做什麼角度、要什麼厚度就什麼厚度,要烤漆就幫你烤漆、想在斬子上雷射雕出你的logo也OK,製作出來的菱斬一整個是「打斬輕鬆、拔斬順暢、斬孔細緻、縫線漂亮」,個人認為已經超越了日本手工斬的等級,不過,價格也超過了就是,阿共「訂製型」手工斬約是日本手工斬的2.5~3倍價格,如果沒有特殊規格要求,則和日本手工斬的價格差不多,但品質個人認為已經超越日製手工斬,但就是「太精緻」,似乎反而少了日本手工斬的那份「手作味」。

通用型的斬子和手工斬的使用上有一個很大不同之處,在於打孔時持斬的方向,通用型的斬子要求比較高,以免打斷斬齒,手工斬就比較隨意了,不必像通用斬那樣.....好難文字解釋.....就是一定得「面」朝左右的拿,確保垂直狀態,手工斬則較沒差,面朝自己也行,因為很容易抓到斬子垂直的狀態,而且斬齒較寬,不會輕易彎折斷裂。


通用型的日本菱斬(台灣的多半是翻模自日本)

手工打造的日本菱斬(岩田屋)

手工打造的日本菱斬(ひうちや燧商店

台製手工斬(抱歉,用久了表面稍醜)

阿共通用型菱斬

阿共訂製型手工斬

有些同學對於「法式斬」很有興趣,用真正法斬的皮友,通常會有一種優越感,在皮界不是很好相處的一群....(這樣會不會得罪人?),這有點像....吃牛排,可能大多數人講的吃牛排是去貴族世家啦、鬥牛士啦,可是就有一種人覺得鐵板牛排根本在吃噴,王品勉強接受....用法斬的皮友蠻多是後者那種態度就是了。法式斬和菱斬不太一樣,菱斬在打孔前,可以先用挖槽器在皮面上挖一條凹槽,在縫線之後,線可以「埋」在凹槽裡,減少未來縫線的磨損,在皮件的精緻度上也會提昇,但這也是因為菱斬打出來的孔是「一排點狀的菱形」,才有辦法做這樣的處理。而法式斬在打孔前則不挖槽,因為挖槽的話,那槽也太~寬了點!

真正的法式斬,價格非常高,就算你去以便宜出名的阿共TB網那裏找,一小套(2齒+5齒+8齒,如果加上1齒、10齒和12齒,就成了一大套)真的合乎規格的法斬普普通通大約也要價七、八千塊新台幣,當然也有一小套約兩千多的,那種的斬頭型制其實不太合法斬的講究(提到法斬的經典,當然是夢幻逸品之布藍查德了,法斬的頭看起來像是一個....湯匙切平、銼磨出一個個尖齒來那樣,而不是像鏟子型,但是布牌的斬子到手一定要耐心的處理斬尖斬刃,去除保護膠、細磨斬刃後再用,不然會覺得「怎麼會超難用?!」),只有從斬孔看不出來是山寨法斬,而低於兩千的,其實打出來的縫孔味道已經很不法式斬了。法斬基本上不拿來打雕刻皮(植韖澀皮),皮太硬了,原則上只拿來打鉻韖、油韖、瘋馬一類捎軟的皮料,這種斬子打出來的孔很漂亮,細細一道,不是菱形孔,而是⋯⋯有點兩頭尖尖的條狀孔(仔細看是長六角形的樣子,稱為六菱斬,或菱角沒那麼銳利的則稱橄欖斬),因為沒挖槽,所以上縫線後線會浮在皮上,孔較長加上不挖槽,所以線看起來有波浪立體感,但用起來比較麻煩,因為法式斬的刃口不是利刃(法斬一般不用硬白鋼去做,多是軟鋼,敲打起來的反震小,手也舒服些,但刃牙一摔到,多半那支法斬也就完蛋了),所以「基本上」,打法斬是不斬穿皮的,而是斬一道凹之後,再一個孔一個孔用錐去錐穿,所以⋯⋯還是用菱斬省事啦!不過,就我所知,對岸強國有出利刃口的,可以直穿過皮,但那種就不太被皮界的認同為法式斬,而稱為斜平斬或歐斬,展出來的孔兩端不會尖尖的呈現長六角形、橄欖型,而是兩端平平的長方形。

而不管你是硬將法斬打穿皮,或是用斜平斬打穿皮,基本上,因為斬口形狀的關係,打穿後⋯⋯都拔不太出來~為了拔斬,會把皮拉得虛虛的⋯⋯還有,法斬的間距比較怪,不是整數,是像3.38mm、3.85mm,不像菱斬的間距是我們熟悉的3mm、4mm、5mm,原因和前述的手工斬的斬距算法一樣,用吋和齒數來算斬距,所以法斬有時在弧形的部分會比較麻煩些,因為斬孔形狀的關係,較難用二齒斬來「調整」斬距,要靠技術克服之。

此外,用法斬的人,會有「法斬指」,就是食指上會有個小傷口的疤痕,有了那個疤,就會知道法斬該怎麼拿了。


法式斬(布藍查德)

斬出來的孔型

阿共便宜的法式斬,自己躲起來用OK,被懂法斬的人看你拿則可能會被「噗哧,哼~」

手壓台和菱鉗

斬具在打孔時最麻煩的,就是噪音了,有許多對皮件製作有興趣的朋友因為這個問題而遭到家人、鄰居的抱怨而放棄了製作皮件,而手壓台這種東西,就是讓你在夜深人靜時也可以工作得很開心的工具啦!

手壓台也有許多的樣子,價格當然有點差異,大小也是個選購的考量,選一台適合自己的手壓台,會讓工作事半功倍。

便宜一點,但挺好用的手壓台,主要是以裝卸頭來夾住斬具,以皮就斬的來打孔,但是因為縱深不是很深,斬具又固定,有些地方還是比較難打孔,而這台沒有固定上下距離行程的微調裝置,下壓時力道的控制要靠經驗的感覺:

斬具固定方式


下面這台就有固定上下距離行程的微調裝置,訂好了下壓深度後,下壓時不必太過考慮力道問題,用一個小平台模具當做推斬具的後盾力,斬具的靈活度較高,能打的角度也就相對的多一點,但也因為斬具不固定,一手固定斬具、一手壓拉柄的情況下,皮的固定度就差了,如果下垂的皮比較重,比較會有手忙腳亂的狀況,但比較而言,這台還是比上面那台的性能要好一些,當然,價格也貴一點:


推斬具的小模具


其實,如果單純是因為怕聲音大而想要買手壓台,不如買個菱箝,也就是菱斬像箝子一樣,這樣就很方便攜帶也好收,不像手壓台那樣,一定要佔一個固定的空間安置。

菱箝一樣有不同齒數,另外,斬子的部分有單面的和雙面的,單面菱鉗可以一支鉗身換不同斬齒數的斬頭(不會晃的不好換、好換的會晃動,兩難啊!),而雙面菱鉗則是一支一種斬齒數,沒辦法換箝頭,要兩齒的就買一支兩齒的,要再有一支四齒的,那就要多買一支四齒的一般而言,雙面菱箝不管是不是日本製造的,菱尖都會有一點點的錯開,以免尖尖對尖尖而磨損嚴重,這是正常現象,如果買了發現齒尖錯開,不要懷疑。


這就是單面的菱箝和置換斬頭


這是雙面的菱鉗


我自己是很少用菱箝的,因為菱鉗的縱深真的很淺,只能拿來打皮革邊緣的縫孔,如果要打距離邊緣比較遠的縫孔時,菱鉗就沒辦法了。而且手壓台不必買那麼多個斬頭,還可以用在丸斬和壓銅印什麼的,而且....要收集到一齒、二齒、四齒的單面和雙面菱箝,整個的價格就是手壓台的好幾倍了。


另外,尤其時單面的菱箝在稍厚的皮革上(1.6mm算厚嗎?好像也不算)打孔時,要花很大的力氣,鉗沒幾下,手都快抽筋了!雙面菱鉗則省力一點點,但是單面菱鉗和雙面菱鉗打出來的孔是有差的,單面菱鉗打出來的孔比較接近一般菱斬打的孔,但是如果是雙層乃至多層皮要一起打孔時,就容易歪掉(下面抓不准會從何處穿出來),單層的話,應該是很ok的。雙面菱箝斬出來的縫孔就不太一樣了,比較小、直、細一點,到時候在縫的過程會辛苦些。


兩種菱鉗打出來的孔不太一樣喔(靠左:雙面菱鉗/靠右:單面菱鉗)


講了那麼多,好像菱鉗被我嫌到不行,其實,除了收納的優勢之外,在一種時候,菱鉗還是很好用的,就是大家有沒有在打包包側邊和主體連接處的縫孔時,覺得很卡呢?這時,這種雙面菱箝就是很好的幫手了,對於這一類的位置,有如用釘書機一樣,喀嚓喀嚓的就鉗過去了,不必在那裡找角度放皮革、怕打歪一類的,這時菱鉗的優勢就表露無遺了。

在都會區,手壓台或菱鉗可以說是一種不得已的狀況下的必備工具,但原本敲打也是一門技術啊!可以的話,還是盡量享受敲打的樂趣吧!還可以紓壓呢!


不同斬距的菱斬應用


什麼時候用什麼斬距的菱斬呢?當然是大作品、皮革厚時用大斬距的菱斬,相反則用小斬距的菱斬嘍,而我們一般隨身皮件,大到背包、小至零錢包,其實4mm斬距的菱斬就可以通吃了。超過A4 size的作品用5mm斬距的菱斬,看起來比較結實,3mm的齒很細,打的孔很小,縫起來很辛苦,較薄、軟的皮、小東西以及做走精品風格的物件才會用。

所以一般初學先熟悉使用4mm的菱斬,以後做小物或大包,在經驗的判斷下一定懂得什麼樣的皮件要選擇3mm或5mm、6mm的菱斬,例如6mm通常拿來做一些像是....腳踏車座墊的縫邊孔、嫁妝大皮箱一類的厚重作品才會用,而5mm的斬子打的孔如果用在A4以下大小的物件上,製作出來的效果會嫌粗糙了點,但是4mm的斬子即使用在較大的物件上面,製作起來的效果看起來其實也還OK,即使是像上面提到的腳踏車座墊,用4mm來做,感覺反而挺精緻。所以4mm用得好,煩惱比較少,初期不必強求收集齊全各種斬距的菱斬,真的喜歡再收集吧。

色碼產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