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三千年前的社區營造精神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又是一篇老子被很誤會的章句,說他還是認為人民該傻傻笨笨的過日子比較好,其實是大家傻傻笨笨的亂解釋。

所謂的『小國寡民』,現在的名詞叫做『社區』,有這個認識,後面的文句就容易理解了,老子在告訴我們『社區營造』的願景。

他說,『一個社區的營造成功,可以從幾個面向的呈現看得出來。居民有社區公約的共識,可自主性的協調解決許多公共事務,無需動用國家的法律、法規公權力。社區公共設施完善,居民無需大老遠的奔波就能滿足各項生活品質要求,諸如醫療、教育等。社區營造成功,且其發展方向能獲得國家支持與發展資源,在許多可能爭議的議題上,以理性協調的方式獲得共識,而不是以鼓動民眾流血,衝撞抗爭的路線達到目的。讓居民生活在此社區中,能夠只顧好自己的生活小事即可,沒有過多的政治活動困擾,還能兼顧休閒娛樂需求,讓居民想要終老此社區之中,就是最成功的社區營造了。而如果每個社區都能營造出自己的特色那更好,各個社區之間都有個性與差異,居住在各個社區之中的居民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習慣,不會想去強迫其他社區的人要採用一樣的生活型式,也不會輕易被外來的文化同化而失去自己的社區風格。』

兩千多年前的社區營造理念,和『現代』,有差很多嗎?

沒有留言:

色碼產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