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09年6月19日 星期五

關於拿照片畫這件事

有一種學生很麻煩,就是學畫的過程太早就進入「拿照片來畫」的那種。

常常會看到學生下課前拿起相機,拍了幾張以後說:「我回去再慢慢畫。」,通常都會被我碎碎唸。

我知道有不少老師是從一開始就讓學生拿照片畫,甚至拿照片分給學生去畫(這種的還好一點,因為至少老師在拍照片時已經有構圖,但是如果不解釋照片的構圖原則,那也 一樣是很廢的老師 還是欠缺了真正的相關的教學),到底拿照片來畫行不行呢?事實上我個人並不反對,尤其有些大師更是拿照片畫的傑出畫家,如慕夏就是(不過他並不是死板的照抄相片喔!!這要提醒大家一下~),但是如同一開始說的,不應該「太早」進入這個階段。

一開始就拿照片畫的學生到了實地實物寫生時所畫出來的作品都會給人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原因在於拿照片畫不只是將平面畫面移植到平面畫面而少了空間與體積的觀察,更癥結的原因在於照片是由相機所拍攝出來的,而相機取代了眼睛對於光線的觀察能力。

直接由寫生入門的學生對於光、影的觀察能力來自於實物觀察與實務經驗,對於實景光影的反差變化能夠直接累積觀察的經驗,所以眼睛能夠受到訓練,對於「可視範圍」之中的物件掌握度會好很多,對於「不可視範圍」的處理也能較輕鬆的表現。

什麼是可視和不可視呢?我們的眼睛和相機(尤其是數位相機)很像,都有自動測光和自動減光、自動補光的能力,當我們看著一件光影不均的物件時,會發現幾乎每個地方我們都看得清楚,不管那是受光、陰暗還是中間性的部分,因為我們看暗部時瞳孔會放大自動補光,看亮部時則瞳孔縮小自動減光,所以除了無光線處以及反光點的部分以外,其他的部分不論亮還是暗我們都能清楚的看到,但是,如果你拿相機以中間性明暗的部分進行測光後拍下的照片來觀察,你會發現照片裡面只有中間性明暗的部分才可以看得清楚,而亮面與暗面在相片中則是無法清晰呈現的部分。那些在照片裡所無法清晰呈現的部分,事實上就是所謂的不可視範圍,而相對的,清楚呈現的部分就是所謂的可視範圍。

以實景寫生入門的學生一開始一樣會分不太清楚可視範圍與不可視範圍,但在很短的訓練過程後(尤其是素描訓練)就能夠快速的找出分野進行繪畫,而一開始就拿照片畫的學生 就等於被叫他們用這種方法學習的老師給廢了雙眼一樣 則即使經過很長時間的訓練也很難很難抓到這種能力,為什麼呢?這就是「虛、實」概念的問題了。

拿照片畫的學生面對一張照片時,對他而言,就是copy整張相片到畫布、畫紙上,所以照片之中的可視範圍(清晰的、實的部分)與不可視範圍(不清晰的、虛的)對他而言都是「實」的部分,很「實」的畫「實」,也很「實」的把相片裡「虛」的部分描繪下來,所以在實景寫生的時候,第一眼睛無法明確的鎖定可視與不可視範圍的分野,第二無法從過去所累積的實務經驗中去了解如何處理畫面裡「虛」的部分,因此會將每個地方都處理得很「實」,所以畫出來的畫面細則細矣,但趣味全無,且也因習慣於抄照片,面對會動的寫生實景(不一定是物品會動,繪畫者自己的眼睛也在動),所以常常畫中實景時會出現非刻意營造的扭曲變形;而由寫生訓練入門的學生,就相對容易避免上述的缺點,對於虛實的掌握度會好非常非常多。

回過頭來,畫照片難道真的不好嗎?再說一次,我個人不反對拿照片畫,只是不應太早。由寫生入門的學生到了能夠對素材形體的掌握、畫面的虛實處理、構圖的配置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時,最好能夠拿照片來畫一畫,因為畢竟相機是很忠實的,對於物品的質感呈現無以倫比,所以當我們要練習如何呈現素材質感的訓練時,除了觀察實物,還可以拿相片來參考,看看在相片之中所細膩呈現的不同材質形態,是硬的、軟的、光滑的、粗糙的....等等,想辦法研究出該如何以畫筆表現那樣的質感,此時,照片的功能就很重要了,它不會動,畫面裡的光線也不因時間而改變,是很好的描摹對象。

還有一種情況也是鼓勵拿照片畫的,就是當我們只有極短暫的時間可以速寫,在完成速寫稿後,那是可以拍個相片等回去以後慢慢整理用,例如,當我們到一個少數民族舞蹈的場景裡,我們可以很快的用速寫的方式去捕捉舞者的姿態和重點的服飾裝扮等,而拍了相片以後當我們回到家中可以參考相片裡較細節的服裝花紋、飾品、顏色以及對象的長相等,來好好整理我們的寫生稿,但是如果當初你沒在現場畫那速寫稿,那只就著照片畫出來的作品一樣 絕對是張超爛的垃圾 是無法具有生命力的。

動不動就想「拍回去再畫」的同學們,真想學會畫畫,盡早改掉這習慣吧。

沒有留言:

色碼產生器